(图为武汉协和医院因物资紧缺用无纺布自缝口罩)
猫在云栖几天了,以前很有生气的小镇一片寂静。今天,云栖小镇的管委会又发来了关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紧急通知,5天之内不能外出,戴口罩也不行。小镇管委会的微信群都在互助买口罩,买测温仪。云溪小镇的北边不远处,就是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那里有院士李兰娟领衔的浙大一院防控冠状病毒感染中心,担负起救治全省危重症患者的重任。
杭州的高速公路除了东边,其他的出口大都封了,杭州几乎封城了。害怕吗?我真的没有。这次新型的冠状病毒感染,到目前为止,在我的内心的感觉,就是一种新型的流感。屁大的一点事,搞成这样一个局面,真是始料未及。联想到以前的萨斯病毒禽流感猪流感的反复流行爆发,几乎都是在疫情开始的时候没能及时控制。
是中国的医疗防疫力量不够吗?好像不是。起码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还是很及时的。那么是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吗?有这个因素,但我认为不是主要因素。地方官员现在也不好当,可以说是胆战心惊官不聊生。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这几年,中央的权力开始集中,党风教育反腐倡廉持续高压。有些官员怕出问题,尽可能少干事,不干事。有了问题,就想就地解决,尽可能控制影响,怕引发公众不满继而导致中央政府问责。所以,隐报瞒报和对所谓谣言的控制,只报好的,不报坏的。这种对策,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容易暴露,但遇到健康防疫环境污染互联网金融等传播快的突发事件,就不容易早发现早控制,最后酿成大祸。等到中央政府干预,又会用力过猛。因为中央政府,不可能为各地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多元化方案,地方政府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提出和实施,怕和中央的步调不一致,怕万一自己的方案出问题要承担责任,宁愿等中央的统一部署,但等到有明确的指示了,往往已为时已晚。此时,地方政府迫于中央和民间的压力,往往会出台各种过激的政策措施。这种政策措施,对控制某种突发事件,有很高的效率,但带来的副作用是很大的,比如现在各地的竞相封路,对商业企业市场特别是服务业的封关停,对经济体的损害是巨大的。对这么一个致命性并不高的乙类传染病,各地相继采取了一级防护措施,而且许多措施都不符合医疗疾控常识,这对人力和物力资源是极大的浪费。比如口罩等医疗用品的短缺,各种各样的抢购,不但浪费了物资,过激措施造成的恐慌性抢购导致的人群聚集也不利于传染病的防控。
所以。怎么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保护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不会因为问题浮现而提心吊胆,继而掩盖事实真相让本来一个可控的问题演变成国家危机,包括这次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学术、慈善方面的问题这是需要在制度层面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