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强大的工具,但旧照修复的核心价值——艺术性和历史真实性——仍依赖人类修图师,这一职业很难被AI淘汰。修图师不能过份依赖AI,技术只是解决可读性,与审美和艺术再创作不在一个层次。
再过几天就是我大姑妈96岁的生日。
这张图是老爸的命题修图,原图是一张老爸和大姑妈黑白合影旧照,一九八五年左右在海宁我父母家门口拍的。
老爸的要求是在新的合成图中要有山,要有寿桃,要有长寿花,名谓《寿比南山》。我脑袋里马上跳出了红和绿两种搭色,满满的中国年画感啊。红、绿互为互补色,红更艳、绿更翠。在传统上,红绿搭配,有一种喜庆和生机的感觉。
合成前是黑白旧照的修复,这是我比较有信心的。但这种大对比色的合成图,以前很少做,我现在想试试。画面的构图很重要,红和绿之间要有足够的平衡感,我还能做到的是我擅长的五官细节的刻画(用到了AI技能),用细节提升质感来弥补色彩搭配的不足。
说实话,在修图过程中,这种红绿搭配合成图,我还是感觉比较难驾驭的。素材的查找就花费了不少时间,恰好这段时间其它事情比较多,这张图陆陆续续修了半个月,今天终于完稿。
再聊几句大姑妈的往事。
大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后,大姑妈是剩下的6个兄弟姐妹中的大姐。大姑妈和我奶奶一样,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在老闵家很有号召力的女强人。
大姑妈的故事很多。在抗战争时期,大姑妈和二姑妈年龄尚小,为躲避战乱,住在离敌占区远一点的姑妈的外婆家,没料到还是遭遇了日伪下乡疯狂扫荡。年仅十四岁的大姑妈为了躲避日伪的机枪扫射,翻下了交通沟,却发现肩颈部枪伤严重的二妹还在交通沟上面无法动弹,大姑妈又奋不顾身地爬上交通沟,就在此时,左臀部被日伪的子弹击伤。大姑妈忍着疼痛,救下年仅六岁的二妹,背着二妹沿着交通沟跑了二三里路,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解放战争初期,大姑妈在老家川星庄担任妇救会主任(地下党员),1947年曾被还乡团悬赏一万大洋通缉,在组织的帮助下大姑妈被安排在苏北公学学习,并于1948年参军入伍。我爸是在1947年12月份加入人民解放军的。姐弟俩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我爸和大姑父随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后,老闵家比较大的亲戚聚会,大多是大姑妈召集和组织的。大姑妈八十大寿的时候,盛邀四方亲戚来南京相聚,老闵家的二代基本到齐了,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许多从未谋面的闵家二代、三代。
一个家族的维系,很大程度上,要有一个高大威猛、智慧超群的男人;或者有一个德高望重、母仪天下的女性。我大姑妈是后者。
这些天在尝试AI绘画。AI绘画自定义界面的种类很多,呈现的画面跟关键词和参考画家有关,镜头渲染等参数也可调。可以用底图参考,只用关键词也行。我选择的是普通界面,因为不想过多介入人为因素,所以画面不太具象,但我认为更能反映AI视角。如果合成图需要的话我会调用自定义界面,目前AI绘画工具发展很快,有的还在内测的AI(比如Meta AI)已能精准生成各种可能的画面。
AI智能不同于人类的智慧,不久的将来在艺术创作方面如同回棋一样战胜人类是可能的。目前看,场景设计很有特点,角色设计在写实方面和摄影CG绘画还有差距。
八十年代的中学,无底图
创业者,有底图
关键词:创业者,西西弗斯式的悲剧。出的图也在我意料之外,但每次看的感觉都有不同,多有新知,似乎又心有戚戚焉。
教堂,有底图
关键词:教堂,哥特式建筑,废墟。一张华美的教堂图片,AI通过三个关键词,十几分钟后,就交出了一张很有质感的教堂废墟图片。这张AI绘图是我至今为止最满意的。
在俄乌战争敏感时刻,国内网上舆论战激烈,尽管美国针对中国推行的战略已经流氓化了,但主张跪美弃俄的不少。突然想到了我的大伯八路军战士闵际浓(闵继龙)烈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修一张烈士图,以此托情。就我而言,粉俄是为了卫国,逻辑和抗美援朝一样。
以下图片文字是我父亲纪念抗战70周年的亲笔,我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