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有许多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人迹不到之处——海德格尔。(题图用AI绘制)
今天中午接到我朋友父亲去世的消息,下午去了海宁殡仪馆。
这是我很铁的一位朋友的父亲。生前他跟我和我父母都很熟,我朋友还是我的同庚同辰的朋友。我的博客上有我和他一起过六十岁生日的照片。
因为周日,殡仪馆办公室只有一个值班的,我包好了礼金,又订了一只花圈,花圈挽带下款填了三个人的名字,我,另外两个是我朋友小学的同学,也是我初高中的同学。花圈还要挂挽带,一会儿工作人员会送到灵堂的,我就径直走向殡仪馆最后的一个厅——我朋友父亲的灵堂。灵堂前面是院子,有不高的围墙,进了院子就看到我朋友的儿子和儿媳。我朋友也在,好像要出去办事,看到我进来了,又转回了灵堂。走进去的时候,我心情还是沉重的,灵堂前跪拜后,送上礼金,我朋友带我转到灵堂后面,曾经熟悉的脸庞,今天是最后一面了。朋友的父亲生前是一位儒雅的长者,灵床上的面容依然安详,听朋友说父亲已90岁了,也算是长寿了,这让我宽心不少。我朋友随后去民政部门办事了,我在灵堂边的休息房坐了一会儿。休息房里除了我朋友的夫人,还有不少逝者的亲戚。我认识的我朋友的同学来了两茬,不敢多打扰,稍作休息后,都先后回去了。
回到家,静下心来,逝者生前的形象在我心中显得格外清晰。退休前,他曾是政府部门的一位文书,平时碰到我总是和蔼可亲,和我谈他儿子孙子的情况,对我家的情况也都有问及。记得九十年代,我在杭州,他曾写信给我,多有鼓励和关照,想到此,眼眶不禁一热。
陶渊明挽歌辞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一首穿透人性的诗,人有悲欢离合,也有亲疏远近。
《庄子·大宗师》里讲过一个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户去世了,孟子反和子琴张或者在编歌曲,或者在弹琴,两人还对着尸体唱起了歌。子贡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他们游方之外,早已摆脱礼仪的约束,看淡了生死,而逍遥于世俗之外,而我们却还生活在世俗之中,我实在是太浅薄了!”
本文题目”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出自庄子《庄子.知北游》”,生和死是同类,死是生的开始,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大道理。庄子认为谁可以把”无”看成开始,把”生”看作过程,把”生死存亡”看成一个整体,这个人就悟道了。
庄子和海德格尔、禅宗的语言风格差不多,就是不断的用类比和例子,不断用否定式绕弯子,在谈及根本的时候是点到为止,只能慢慢的感悟,甚至用一生去悟。我觉得对世界本真的感悟,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或者说用逻辑性的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人类的逻辑是有缺陷的,逻辑的语言反而遮蔽了真实的世界。我们只能用艺术宗教等生命的情感来感悟本真的世界。
但是我认为对死亡的认知,没有必要这样遮遮掩掩让人雾里看花,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一种故作高深的感觉。我还是欣赏叔本华的才能,他的语言朴素简练,观点鲜明;言之有物,又通俗易懂,把死亡写得明明白白,又不乏其深邃丰富的思想。
叔本华认为:生死是表象不断交替,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
意识会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有所区别,会因健康,睡眠,觉醒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弱,特别对休克病人来说,这种体验更为真切。叔本华列举了其他理论上的和事实上许多依据,我这里就不展开了,我认为这已足以说明下面的结论:
意识不是有机体生命的动力。
那么生命的原动力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如果我们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认识生命的原动力,就必须在最初把它假定为自然力,同时假定它与状态和形式无关。
这点很重要,那些认为死亡是绝对毁灭并由此产生恐惧的人也无法否认死亡是无法约束生命的深奥本质。
后面阐述很多,包括部分采用了康德的物自体说,这和他的意志论有相似之处。
“生命停止并不代表推动生命的力量消失,尽管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拉动三千年前奥德赛的那张弓。”但只要一个人拥有正确的理解力,那他肯定不会认为这意味着那张弓的强劲动力也消失了。
人在死前,良心难免会产生自责。叔本华认为这可以为证,任何人的心灵本质都拥有它。这信念以人类的本源性和永恒性为基础,所以斯宾诺莎说,人类能感觉和体验到自身是永恒的。人类的灵魂由物质而生,它不会走向无,只会走向物质。
叔本华不仅是一个哲学大家,还涉足医学,物理学,生理学,法学,数学,历史等。
他从经验的角度进行证明:新个体与死亡有密切关系。根据苏怒雷的《鼠疫史》记载,14世纪时无数人死于鼠疫,但此后却出现了异常的人口多产现象,尤其以双胞胎居多。德国医学家卡斯佩在《关于人类寿命》一书中提出两点结论:一是出生率对寿命和死亡率有决定性影响;二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按相同比例增减。这证明,每一个个体的”不灭之芽”经过死亡而重新萌芽,于是有了新生命。
如果个人没有经过死亡,那只能不断地重复其行为,他的记忆将会积聚不满,因此,他必须丢掉现有的一切,从本质中产生新的东西。所以说,死亡是挣脱羁绊和重获自由的机遇。在死亡的瞬间,真正根源性的自由得以恢复原状,所以许多人带着祥和的神情离世。
行文到此,我已不想更多的摘录叔本华的论述了,因为我已感觉到了永恒。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