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6月
向死而生
我丈母娘去年12月份感染新冠后,一直处于瘫痪状态。除了基础病加重,大小便也失禁,每天需要鼻饲才能保持饮食量。丈母娘病情反复,夫人情绪随之起伏,我在老家的睡眠更加不好。
今天下午去医院配了安眠药,在回住宿的路上,想看看在中医院门口开药店的老朋友,到了海宁宾馆转角处,恰遇一位好久不见的非常喜欢摄影的初中同学,互致问候后,却是长吁短叹生活的艰辛,对照顾老人,特别是照顾长期失能的老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我们自己也是老年人了。
走进药店,我开药店的朋友不巧外出,没啥,顺道来看看的,海宁经常要来的。明天么周日,照例要去看望我的两位90多岁高龄的父母了。
我不信任何宗教,但近几个月,一直在看哲学方面的书,主要是海德格尔的书, 因为六十后,自觉体力和精力明显下降,丈母娘住院后,经常出入医院重症病房,还有惨烈的俄乌战争,死亡是真真切切无法违避的存在。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是对死亡的准备,对无神论者而言,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人会死,哲学才成为哲学。
这些是我最近翻看的书,手头这本是叔本华的,还有一本在运输中,明天到。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的名言,在谈及其意义之前,我先引用我的同学周琦最近游青海黑独山写的诗: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存在的本源),去领悟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我来说,过于晦涩难懂。我是先听音频或看视频,有了个大概了解后,再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的译本,我10多年前就喜欢读他的文章,但现在看他的译著,还需要一些介绍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外围书作参考。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个“死”,也就是向死而生的“死”,和我们日常理解的“死”还是有区别的。
向死而生的“死”,是指人类存在论意义上的“死”。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是此在时间上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开始”。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死亡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是存在本身的问题。还是比较难懂,我只能领悟到此。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向死而生”。
这个观点是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生来就注定会死亡,因此人生的意义就是在死亡之前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存在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脆弱性,人才会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进而更加珍视和珍惜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基础上,海德格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来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他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认为只有在为他人带来意义的过程中,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种泛泛而谈的人生意义,并不能解决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有趣的是海德格尔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形而上学是什么?》中就提到了一个观点:“在死亡中及死亡中,人的最本己的、被命运所规定了的本质,那种与人的自然统一整体的关系的舍弃了。人由于他的本质而以特有的方式进入无蔽状态。这种进入无蔽状态、自行涌现的持存性,我们称之为灵魂。”
海德格尔“灵魂”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或概念,而是指人与自然统一整体的关系。人的死亡意味着舍弃了这种关系,从而进入了无蔽状态。这种无蔽状态不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而是在面对死亡时自行涌现的持存性。因此,死亡是一种去蔽状态,它使我们进入到灵魂的层面。”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认为灵魂是进入无蔽状态、自行涌现的持存性,它能够保持人的本质和与人的自然统一整体的关系,因此它仍然具有记忆和感知的能力。虽然这个观点并没有被明确地阐述和展开,但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对灵魂的看法之上的。
需要指出的是,海德格尔的灵魂概念与传统的基督教教义的灵魂有所不同。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死亡是此在转向另一个世界的开始,这个另一个世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堂”或“地狱”,而是一种超越了此在本身的开始。
佛教中所说的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是指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达到了寂灭的境界。这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中的超越性有相似之处。在佛教中,只有修行圆满、功德圆满、脱离轮回、解脱众生才能达到这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达到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的人,可以超越时间对人的限制,获得自由和永恒。
这种状态超越了凡人的想象和理解,因此很难用凡人的语言来描述。非生非死状态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而是指一种超越了凡俗生死的存在状态,是达到了彻底觉悟和寂灭的境界。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一种本质或属性。此在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存在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存在。此在的存在方式包括在世界上的日常活动、行动和情感等,同时也包括我们的思考和意识。而良知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一种内在的遥远的呼唤(本源的呼唤,区别语言之声),引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良知的存在方式是直接的、内在的、无声的,它只能被我们自己听到(寂静的轰鸣),良知的存在方式是此在的基础,也是我们直面人类生存困境的重要依据。
叔本华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从根本上质疑人类存在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人生一世,莫过于“受苦受难”。他认为,意志是作为非生命的东西存在的,是世界的本质,它不可抗拒,不能避免,并且一定要毁灭生命。他认为只有通过否定意志,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困扰。
但叔本华认为,人死亡后并不是归于无,而是以另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按照他的哲学观点,人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永恒的,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人的肉体生命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人死亡后,肉体消失,但意志仍然存在,以另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虽然这个观点是基于哲学思考得出的结论,但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其正确性。
关于科学证据,我谈点自己的想法:无法被科学实验证实,或者无法提供实例,不一定是“不正确”的,好比灵魂和记忆,谁也不知道它们有几斤几两,但它们无疑是存在的。何况,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引发的生命思考是多方面的。量子力学的超距纠缠现象让人们认识到,生命与宇宙可能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一发现让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灵魂和宇宙灵魂的关系,是否存在着某种宇宙灵魂观。
这篇文章的写作,除了近几个月的阅读之外,还大量参考了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的交流。这种交流让我作为写作者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也因此感悟了“存在意义的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