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科学与信仰

向死而生

题图用AI绘制mmexport1684939737302

我丈母娘去年12月份感染新冠后,一直处于瘫痪状态。除了基础病加重,大小便也失禁,每天需要鼻饲才能保持饮食量。丈母娘病情反复,夫人情绪随之起伏,我在老家的睡眠更加不好。

今天下午去医院配了安眠药,在回住宿的路上,想看看在中医院门口开药店的老朋友,到了海宁宾馆转角处,恰遇一位好久不见的非常喜欢摄影的初中同学,互致问候后,却是长吁短叹生活的艰辛,对照顾老人,特别是照顾长期失能的老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我们自己也是老年人了。

走进药店,我开药店的朋友不巧外出,没啥,顺道来看看的,海宁经常要来的。明天么周日,照例要去看望我的两位90多岁高龄的父母了。

我不信任何宗教,但近几个月,一直在看哲学方面的书,主要是海德格尔的书, 因为六十后,自觉体力和精力明显下降,丈母娘住院后,经常出入医院重症病房,还有惨烈的俄乌战争,死亡是真真切切无法违避的存在。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是对死亡的准备,对无神论者而言,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人会死,哲学才成为哲学。

这些是我最近翻看的书,手头这本是叔本华的,还有一本在运输中,明天到。 01202365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的名言,在谈及其意义之前,我先引用我的同学周琦最近游青海黑独山写的诗:

20236602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存在的本源),去领悟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我来说,过于晦涩难懂。我是先听音频或看视频,有了个大概了解后,再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的译本,我10多年前就喜欢读他的文章,但现在看他的译著,还需要一些介绍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外围书作参考。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个“死”,也就是向死而生的“死”,和我们日常理解的“死”还是有区别的。

202365

向死而生的“死”,是指人类存在论意义上的“死”。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是此在时间上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开始”。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死亡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是存在本身的问题。还是比较难懂,我只能领悟到此。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向死而生”。

这个观点是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生来就注定会死亡,因此人生的意义就是在死亡之前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存在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脆弱性,人才会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进而更加珍视和珍惜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基础上,海德格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来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他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认为只有在为他人带来意义的过程中,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种泛泛而谈的人生意义,并不能解决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有趣的是海德格尔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形而上学是什么?》中就提到了一个观点:“在死亡中及死亡中,人的最本己的、被命运所规定了的本质,那种与人的自然统一整体的关系的舍弃了。人由于他的本质而以特有的方式进入无蔽状态。这种进入无蔽状态、自行涌现的持存性,我们称之为灵魂。”

海德格尔“灵魂”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或概念,而是指人与自然统一整体的关系。人的死亡意味着舍弃了这种关系,从而进入了无蔽状态。这种无蔽状态不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而是在面对死亡时自行涌现的持存性。因此,死亡是一种去蔽状态,它使我们进入到灵魂的层面。”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认为灵魂是进入无蔽状态、自行涌现的持存性,它能够保持人的本质和与人的自然统一整体的关系,因此它仍然具有记忆和感知的能力。虽然这个观点并没有被明确地阐述和展开,但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对灵魂的看法之上的。

需要指出的是,海德格尔的灵魂概念与传统的基督教教义的灵魂有所不同。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死亡是此在转向另一个世界的开始,这个另一个世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堂”或“地狱”,而是一种超越了此在本身的开始。

佛教中所说的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是指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达到了寂灭的境界。这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中的超越性有相似之处。在佛教中,只有修行圆满、功德圆满、脱离轮回、解脱众生才能达到这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达到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的人,可以超越时间对人的限制,获得自由和永恒。

这种状态超越了凡人的想象和理解,因此很难用凡人的语言来描述。非生非死状态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而是指一种超越了凡俗生死的存在状态,是达到了彻底觉悟和寂灭的境界。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一种本质或属性。此在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存在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存在。此在的存在方式包括在世界上的日常活动、行动和情感等,同时也包括我们的思考和意识。而良知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一种内在的遥远的呼唤(本源的呼唤,区别语言之声),引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良知的存在方式是直接的、内在的、无声的,它只能被我们自己听到(寂静的轰鸣),良知的存在方式是此在的基础,也是我们直面人类生存困境的重要依据。

叔本华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从根本上质疑人类存在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人生一世,莫过于“受苦受难”。他认为,意志是作为非生命的东西存在的,是世界的本质,它不可抗拒,不能避免,并且一定要毁灭生命。他认为只有通过否定意志,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困扰。

但叔本华认为,人死亡后并不是归于无,而是以另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按照他的哲学观点,人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永恒的,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人的肉体生命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人死亡后,肉体消失,但意志仍然存在,以另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虽然这个观点是基于哲学思考得出的结论,但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其正确性。

关于科学证据,我谈点自己的想法:无法被科学实验证实,或者无法提供实例,不一定是“不正确”的,好比灵魂和记忆,谁也不知道它们有几斤几两,但它们无疑是存在的。何况,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引发的生命思考是多方面的。量子力学的超距纠缠现象让人们认识到,生命与宇宙可能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一发现让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灵魂和宇宙灵魂的关系,是否存在着某种宇宙灵魂观。

这篇文章的写作,除了近几个月的阅读之外,还大量参考了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的交流。这种交流让我作为写作者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也因此感悟了“存在意义的向死而生”。

随感录

         10月25号,在杭州开车回海宁送老爸老妈住院治眼疾的路上,一旁老婆接到丈母娘脑梗也要急诊住院的电话,我脑袋嗡嗡作响,老婆瘫在一边。回海宁分兵两路,我接爸妈,老婆去照顾丈母娘。我一个人,带着九十高龄的父母,从家门走出,老旧的门头上挂着“军人之家”的牌匾,这个牌匾是省政府一周之前发的。小时候听我爸说过,我爸家也就是我爷爷家,是“烈属之家”,因为我大伯是八路军战士在抗战中牺牲的。但这种荣誉感,以前我没有感受过,只是近两年,才有所体会。当然这种荣誉主要是精神上的,在生活上,比如生病住院什么的,还得靠家人,作为子女也义不容辞。

2021‎‎11‎107‎

        我妈26号手术治疗,我爸因为血糖高,要打胰岛素,晚上要连续测五六次测血糖。血糖降下来才能明天手术治疗。第2天血糖略微降了一点,我爸也动了手术(其实是眼底注射)。术后第一天我一夜没睡,毕竟父母都是九十高龄了。第2天上午办出院手续。一周后要复诊。妈妈出院半个月之内,还要打两次激光。丈母娘脑梗治疗,也需要一起关照,我丈母娘性子急,病情稍稳定后,也于28号出院。其间还有疫情导致的入院及进出医院的各种难。

        28号当天下午回杭州云栖小镇,给猫准备了三四天的猫粮。明天要去北京,因为北京六环以内十一月后外地车不能开了,儿子的车要帮他开回杭州。儿子在北京非常忙,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虽然辛苦,但成绩菲然,好几个预告片和电影插曲MV,都出自他的手。8月份又开始接一部院线电影的完整精剪。几乎每个月都能在影院看到我儿子所在公司参与制作的影片。

        29号乘高铁G40去北京。列车过南京时只下不上,而且不能补北京票。服务员和广播也在不断的告知北京疫情开始严重。过了南京后,我所在的这个车厢,只剩下3、4个人,有一种专列的感觉。越向北越冷,这让我想到了老爸当年作为志愿军战士坐闷罐列车北上抗美援朝时的情景。一个是闷罐列车,一个是高铁,感受完全不同,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

2121101701

        到了北京,帮儿子整理了一下房间,其他时间都住在宾馆里,尽可能不外出买东西,一日三餐都是叫外卖。我们住的全季酒店,装修和设施都比较时尚和智能化,外卖都是机器人送的,可以跟你对话很可爱。

        到北京的第3天,也就是10月31号,接到了老婆妹妹的电话,丈母娘脑梗复发再次住院,而明天正好是我父母要去医院复诊的日子。知道北京和山东的疫情严重,石家庄和日照都有疫情,只能走廊坊上京台高速过德州、徐州、南京到杭州,备好了干粮,一路过来,除了上厕所,加油也不下车,有一种从四面合围的敌阵中突围的感觉。

2121101703

        到了杭州已是凌晨2:30,放下行李,从杭州再回到海宁,已经是凌晨4:10,上午,我和老婆去海宁人民医院做了核酸检测,虽然都是阴性,问题还是来了,我带父母去医院门诊复诊,但我老婆的行程码带星号了,不能进医院住院部陪她母亲,更让我担心的是,下午看到海宁政府官网大潮网的报道,从北京来海宁的,要报备管理的。查了一下杭州还是没有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只规定中高风险疫区来的才需要报备集中管理或居家自我管理,我们去的是北京朝阳区属于低风险区,应该没问题,当晚又回到了杭州,第二天上午去浙大一院之江分院又做了核酸检测还是阴性,两次检测阴性,在杭州出行是没问题了,想想看还是老实点,在杭州云栖小镇我的书屋里躲了半个月。

        半个月到后,也就是上个月中旬,我老婆回海宁去照顾她妈了。我又带妈去医院做了一次激光手术,和医生约好了在月底再次住院治疗。上月(十一月)28号父母再次住院。这次我姐姐也从青岛来了,住院三天后父母顺利出院。丈母娘因为脑梗后行动不太方便,我老婆的妹妹给丈母娘买了一套有电梯的二手次新房。又是整理搬家忙了几天。稍得安纵,这个月初我回杭州了,申花的房子添了些家具,挂了几幅画,准备8号回海宁带父母去医院复诊。没想到杭州的疫情来了,我和我老婆的行程码都有星号,海宁的医院不让进了,只好委托我老婆的妹妹带我父母去医院复诊,真是难为她了。

        杭州的疫情越来越严重,管理也越来越严,昨天老家海宁也出现了疫情。我只好待在杭州云栖小镇我的书屋。还好老婆在老家,时不时可以照顾和看望我的父母。

        惊魂未定的四十多天总算熬过去了,当然以后会更忙更累。我这两年一直忙着装修搬家几乎没空学习听课。现在虽然回不了老家,但总算有几天能安安心心的看看书、画几张画了。

上色与修图

12777

        近来元宇宙概念很火。其实我对AR/VR/MR这方面的进展一直关注的,虽然这些只是元宇宙的初级感受。更深刻的问题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结合,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发展?虚拟和现实怎么连接起来?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由此带来的伦理哲学问题我这几年也在不断思考认知。元宇宙只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包括智能硬件发展到一定进程的产物,但其创造的虚拟世界和自我映射的数字人,让我感到好奇和憧憬。

        12月4号,参加了网易关于元宇宙的创新企业大会。大会上听了各大牌公司对元宇宙技术的介绍,但我感觉所有嘉宾很少提及元宇宙所带来的哲学思考,而这种思考会决定元宇宙的发展方向和深度。比如这个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唯物论还成不成立?笛卡尔的人的精神物质二分法还成立吗?在人类出现之前,精神是不是存在?物理世界的人映射为数字人,到一定时候数字人是不是会一直储存在硬盘里或者云端的数字世界中并有自己的记忆和思想?

mxzl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可以走向未来,也可以回到过去。如果找到虫洞或者我们超光速的进行旅行,我们能不能到达平行世界,或者能不能回到自己的童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世界?还仅仅是人的感受器的自我感受?

        这些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我认为离答案越来越近了。起码我们知道,精神不过是一种组织形式,到底精神在先还是物质在先?可能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离体的精神是可能存在的,而且生命的形式不一定是碳基或硅基的,或者以其他形式存在。量子物理的进展,不仅是它的应用,量子的随机性和纠缠,其展示的整体性,让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人工智能所展示的超越人类智能的某些方面,更可能揭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20211212

        让我们眺望未来,让我们侧耳凝听。我相信,未来半个世纪,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将被打通,而这个世界的本原最终会被证明是由信息构成的。

黑白照AI上色

明天上午准备参加网易关于元宇宙的创新大会,我开博第一篇就谈到我学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将自我延展到虚拟空间,现在元宇宙大热,让我离目标近了一点,当然要真正打通虚拟与现实,还需马斯克的脑机接口

如果有平行的元宇宙,我的意识体会选择回到高中时代

20211203

原图(下)来源于网络

AAAAAAAAAA111

科技战,我们何以应对?

8888888

在中国,敢重新定义传统产品,在理论和设计上超前,又敢碰精密智能制造这块啃硬骨头的,只有贾跃亭。华为的海思、中兴的中兴微电子也是停留在理论和设计上,国内的光光刻机是短板,即使有了好的5纳米芯片设计,自己也没办法产出来。所以智能制造这一块,是老大说的最被国外卡脖子的技术。

问题是智能制造这一块,和基础领域一样,投入巨大,成功率很低,回报周期又长。国内又没有一个配套创新企业的融资环境,中国银行,晴天打伞雨天收伞的习惯,和风投理念及创新企业的成长规律是相悖的。国内厂家,宁愿学习国外现成的技术,或者直接买他们精密机床制造。在学习的时候,这样做的效率会很高,但你不可能超越。等到人家卡脖子了,你只能像中兴当初那样就地卧倒。

我们在芯片设计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已是全世界领先,还有好多项目开始领先,你可能需要带人家去突破,去创新,去把产品市场化,没办法再学人家的,因为人家没有了。但在芯片制造和量子技术制造还是短板,现在在不惜成本的投入想快速赶上。因为有了教训,不能完全依赖人家的。

特斯拉的每股单价已超过1000美元,国内许多传统汽车行业都开始转产电动汽车,但总体上还是一种模仿,学习。贾跃亭当时提出被90%人反对的造车的概念是否超前,现在应该有了答案了。当然,象贾跃亭这样一个理想主义企业家,在国内功利的大环境下,想有所作为,不摔几个跟头不脱几层皮是不可能的。这次中美科技战,应该让我们一下子长大,在文化金融环境上,对创新企业和企业家会有更多的宽容。

现在,贾跃亭的ff,又到了关键的时间点。能否量产,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转换时,有没有在理论设计、生产制造上全面达到或超越特斯拉的新物种智能化汽车的能力。

希望中国企业家,立足长远,重视基础研究,敢碰精密智能制造这块硬骨头,有更多的像贾跃亭这样的企业家梦想家。如此,让我们屏息而听,信息革命之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有没有机会在中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