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闵子骞陵墓
东方燕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墓地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百花公园旁边。

因我老妈姓闵,今天老伴陪我,特去瞻仰闵姓老祖闵子骞的陵墓。

二十四孝图碑

闵子骞铁像

因文革中毁坏较大,残破的石碑,雕像,损伤一地。


闵子骞墓

纪念馆因疫情没开放,只有清洁工在打扫。

文革中毁坏的各种石雕也存放于此。

各种文碑成碑林了。

闵氏宗亲捐款修复建碑纪念

北宋时期,闵子骞后人闵称道以使臣身份渡海,定居在朝鲜半岛骊兴,在那片土地上生了根。今年4月4日,韩国闵氏后人代表一行40多人将踏上寻根之旅,来济南百花公园附近的闵子骞墓祭拜先祖,这将是韩国闵氏首次清明在华祭祖。
缘起 一个守墓人的电话
2013年冬,闵子骞76代孙闵伟接到一个意外的来电,给他打电话的是闵子骞墓的守墓人。对方说,墓地来了一个人,想祭扫闵氏先祖。守墓人在电话里催促闵伟“最好过来一趟”。“去闵子骞墓祭扫的人挺多,虽说选在冬天不多,但也算不上稀奇。挂上电话,我却感觉怪怪的,赶紧截了辆出租车往闵子骞墓赶。到了那儿,我见到了闵东浩先生。”闵伟告诉记者。
闵东浩是一位韩国人。2013年,他专程来到济南的闵子骞墓,寻找在中国的闵姓后人。他告诉闵伟:在韩国,闵姓人口已达20万左右;他们成立了一个韩国闵氏宗亲会;宗亲会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设有1名会长和10名副会长;他们编纂了7本闵氏家谱,韩国的闵姓人均被记录在册。
闵东浩还告诉闵伟,纵使家族被分开了千余年,但韩国的闵姓人没有忘掉自己的根,听说济南保留了闵子骞墓,很多韩国的闵姓人都想到先祖的墓地亲眼看看。
经由闵东浩从中协调,中韩两国的闵氏宗亲终于有了联系,韩国闵氏清明来华祭祖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表。初见 一家人的“两家话”
2014年5月1日,闵东浩再次来到济南,与他同行的还有几名韩国闵姓后人,中韩两国闵姓后人代表有了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这一次见面,闵伟的感觉非常复杂,“都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但我们的国籍已经不同,说着不同的语言,离了翻译不能交流,心里憋了好多话也说不出来。但是,看到他们,同样宽宽的脸盘儿,我心里就涌上来一股莫名的亲切感。虽然语言不通、国籍不同,我们的血脉相通,是同宗同族的亲人。”
一千余年过往,风俗已有许多不同,而且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因此,两边的闵姓人在对话时都格外体谅。共性遵循着同一套家训,差异固然存在,但对于中韩闵姓后人来说,两者间更多的却是出人意料的共同点。闵伟介绍,闵氏宗亲流传一句话:“一笔写不出两个闵字”,意思是说,不同于许多人口众多的大姓,闵姓人不分地域,只要姓闵,便只有一个祖先——闵子骞,闵姓家族遵守的都是闵氏家训。
“闵氏家训重孝重情,其中有一条叫做‘两个闵姓人吃饭不花钱’,什么意思?我姓闵,你也姓闵,两个人本来不认识,你来我这,咱们认识了,那你食宿都不用操心,我来请你就好,因为咱们都是一家人。韩国的闵姓人第一次来济南时,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两边一说,原来韩国闵氏也遵循这条。”闵伟说。 闵家老祖闵子骞,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代表人物。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