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赵氏宗谱》(14卷,清嘉庆元年即1796年木活字本)记载:东阳赵氏,始迁祖公藻,宋魏王廷美之后。
靖康之变,廷美六世孙公藻(?—1173)因家住洛阳,免于靖康之难,奉母随高宗南渡,迁寓婺州东阳中兴寺北。公藻玄孙若恢(1254—1335)于元初自南关(南门外)迁城西北后赵,若恢曾孙次偲(1372—1424,号环清)于明永乐元年(1403)迁衍永寿乡巍山,为巍山赵氏始迁祖。衍为巨族,诗书礼乐,人材辈出。
明清两代中进士者有12人,为东阳进士总数之五分之一,另有举人28人,贡生400余人,科甲之盛,东阳为最。名人有南宋眉州通判赵彦秬兄弟,明代翰林赵祖鹏、义民赵孟实和赵祖绾、绵州兵备道赵贤意,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主编赵衍、学者赵忠济、画家赵城、林则徐业师赵睿荣,民国实业家赵骥、法学家赵琛、名校长赵仲苏、革命烈士赵济猛,当代笛子演奏家赵松庭等。
外婆家就住落在这个浙中古镇——东阳巍山的一户赵姓人家。镇上明清风挌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市巷都通向一个有两个兰球场大小的集市,集市上,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有各种好吃的零食和手工制作的精美的日用品。集市的西北弄堂口有一户人家,一个母亲带着三个书生气的男孩,三个男孩有一个长相清秀的妹妹,那就是我妈。
外婆家的房子是一幢临街南向的明清风格的二层楼,走出后门有个大院子,院子里有大大小小的酒坛,西北两面是同样风格的二层楼,东面是高墙。据我妈说,西北两面的房子原来也是外婆家的,解放后转给了供销社。我妈很少提到家史,只说外公家原来是开酒坊的,曾是巍山第一酒坊,许多宁波客户也慕名而来。外公在我妈十四岁时去世,三年后,日寇敌机轰炸巍山古镇,祖宅被炸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虽重修了房屋,但家境不比以前了。
巍山赵氏历代学风昌盛,三个舅舅苦学不倦,先后考入大学师范学院,大舅就读于浙大师范学院数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毕业后,经苏步青老师介绍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数学教师,二 舅和小 舅大学毕业后也在上海的中学任教。报考师范是因为古镇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师范生学费可以减免。
我妈初中毕业后,在巍山民校任义务教师一年,后考入了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简称“高医”,毕业时“高医”改名为杭州卫生学校,为杭州医学院前身。
左起,大舅二舅小舅。三个舅舅和我妈是“懿”字辈,为巍山赵氏始迁祖环清公的二十四代孙。
卫校毕业后,我妈被分配到海宁斜桥妇幼保健站,1955年5月调入海宁盐官卫生所,在盐官卫生所工作期间与下乡检查血防工作的我爸相遇相识,经我妈高年级同学及我爸同事介绍,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婚后生下我姐不久,我妈调入海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我妈年青时工作很努力,曾担任盐官卫生所团小组长、参加过盐官镇人民代表会议任卫生代表,其后在海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直到退休。因为我爸经常出差,我妈除工作之外常常独自带三个孩子,十分的辛苦。
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我在外婆家住了一年。外婆家的不远处有一座被古树环绕的小学,时有清朗的读书声传来,我妈说,在她儿时,还会听到少年赵松庭 悠扬的笛声。小镇的三边是层叠的青山,南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河底和岸边铺满了颜色和大小不一的河卵石,成群的小鱼在水中游弋,湍流处有哗哗的水声,这是萦绕在我脑际里的妈妈的故乡。
2000年左右,东阳赵氏开始续修族谱,族亲之间互有打听。 我妈才第一次跟我们三个小辈说:外公家祖上是在京城当大官的,是皇帝的弟弟。当时我的反应跟阿Q一样,“自家祖上也曾阔过,我们先前—-”啊,没办法,鲁迅的文章读多了,也明白了小时候我妈为啥要我姓赵了。
五年前,我路过外婆家的房子,只能看到一个飞檐了。此有一叹:古镇风华,溪水潺潺,只留下,记忆中的情愁。
我上海的表妹上个月拿到了我妈家的族谱,部分内容发在亲属微信群里。我妈今年已经95岁了,我无意显摆我妈家祖上有多阔,只是想帮妈记录些家史,浙江杭州附近赵姓的皇族后裔很多,我妈家只是魏王之后。从人类的基因遗传来说,三代后,基因遗传上的差别已无意义,重要的是其中家族优秀文化的传承。